北京可以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第3版》中有一单独章节来对信息文档管理与配置管理进行介绍,也确实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将引入的项目管理知识与之相结合形成符合我们需要的知识。现将自己对这块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整理整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知识小结1、软件配置管理涵盖了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2、配置管理包括6个主要活动:制定配置管计划、配置标识、配置控制、配置状态报告、配置审计、发布管理和交付。3、典型配置项包括项目计划书、需求文档、设计文档、源代码、可执行代码、测试用例、运行软件所需的各种数据,它们经评审和检查通过后进入软件配置管理;注意:测试报告、会议纪要、工作记录不计入配置项的内容;因为一经形成就不好修改了!4、所有配置项的操作权限由配置管理人员(CMO)严格管理,基本原则是:基线配置项向软件开发人员开放读权限:非基线配置项向PM,变更控制委员会(CCB)及相关人员开放。5、基线配置项可能包括所有的设计文档和源程序等;非基线配置项可能包括项目的各类计划和报告等;6、配置项的状态可分为“草稿”、“正式”和“修改”三种。配置项刚建立时,其状态为“草稿”。配置项通过评审后,其状态变为“正式”。此后若更改配置项,则其状态变为“修改”。当配置项修改完毕并重新通过评审时,其状态又变为“正式”。(1)、处于“草稿”状态的配詈项的版本号格式为0.YZ,YZ的数字范围为01~99。随着草稿的修正,YZ的取值应递增。YZ的初值和增幅由用户自己把握。(2)、处于“正式”状态的配置项的版本号格式为X.Y,X为主版本号,取值范围为1~9。Y为次版本号,取值范围为0~9。配置项第一次成为“正式”文件时,版本号为1.0。(3)、处于“修改”状态的配置项的版本号格式为X.YZ。配置项正在修改时,一般只增大Z值,X.Y值保持不变。当配置项修改完毕,状态成为“正式”时,将Z值设置为0,增加X.Y值。7、配置项的版本控制作用于多个配置管理活动之中,如创建配置项、配置项的变更和配置项的评审等。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绝大部分的配置项都要经过多次的修改才能最终确定下来。对配置项的任何修改都将产生新的版本。由于我们不能保证新版本一定比旧版本“好”,所以不能抛弃旧版本。版本控制的目的是按照一定的规则保存配置项的所有版本,避免发生版本丢失或混淆等现象,并且可以快速准确地查找到配置项的任何版本。8、基线:由一组配置项组成,这些配置项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逻辑实体。基线中的配置项被“冻结”了,不能再被任何人随竟修改。对基线的变更必须遵循正式的变更控制程序。在建立基线以前,工作产品所有者能快速、非正式的对产品做出变更。在基线建立后,变更要通过评价证变更的正式程序来控制。9、基线由一组配置项组成,这些配置项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逻辑实体。基线中的配置项被冻结了,不能再被任何人随意修改。基线通常对应于开发过程中的里程碑,一个产品可以有多个基线,也可以只有一个基线。通常将总价值给客户的基线称为一个发行基线“Release,为内部开发用的基线则称为一个构造基线“Build”。配置项是可以要改的,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绝大部分的配置项都要经过多次的修改才能最终确定下来,只是需要做好版本控制管理。10、一组拥有唯一标识号的需求、设计、源代码文卷以及相应的可执行代码、构造文卷和用户文档构成一条基线。产品的一个测试版本(可能包括需求分析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己编译的可执行代码、测试大纲、测试用例、使用手册等)是基线的一个例子。11、对于每一个基线,要定义下列内容:建立基线的事件、受控的配置项、建立和变更基线的程序、批准变更基线所需的权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个基线都要纳入配置控制,对这些基线的更新只能采用正式的变更控制程序。12、建立基线还可以有如下好处:(1) 基线为开发工作提供了一个定点和快照。(2) 新项目可以在基线提供的定点上建立。新项目作为一个单独分支,将与随后对原始项目(在主要分支上)所进行的变更进行隔离。(3) 当认为更新不稳定或不可信时,基线为团队提供一种取消变更的方法。(4) 可以利用基线重新建立基于某个特定发布版本的配置,以重现己报告的错误。13、配置库可以分为开发库、受控库、产品库3种类型。(1)、开发库(DevelopmentLibrary).也称为动态库、程序员库或工作库,用于保存开发人员当前的配置实体,动态中的配置项被置于版本管理之下。动态库是开发人员的个人工作区,由开发人员自行控制。库中的信息可能有较为频繁的修改。(2)、受控库(ControlledLibrary),也称为主库,包含当前的基线加上对基线的变更。受控库中的配置项被置于完全的配置管理之下。在信息系统开发的某个阶段工作结柬时,将当前的工作产品存入受控库。(3)、产品库(ProductLibrary),也称为静态库、发行库、软件仓库,包含已发布使用的各种基线的存档,被置于完全的配置管理之下。在开发的信息系统产品完成系统测试之后,作为最终产品存入产品库内,等待交付用户或现场安装。14、配置库的建库模式有两种:按配置项类型建库和按任务建库。(1)、按配置项的类型分类建库,适用于通用软件的开发组织。在这样的组织内,产品的继承性往往较强,工具比较统一,对并行开发有一定的需求。使用这样的库结构有利于对配置项的统一管理和控制,同时也能提高编译和发布的效率。但由于这样的库结构并不是面向各个开发团队的开发任务的,所以可能会造成开发人员的工作目录结构过于复杂,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2)、按开发任务建立相应的配置库,适用于专业软件的开发组织。在这样的组织内,使用的开发工具种类繁多,开发模式以线性发展为主,所以就没有必要把配置项严格地分类存储,人为增加目录的复杂性。对于研发性的软件组织来说,采用这种设置策略比较灵活。15、用于建立配置库的工具:VSS、CVS;也可以通过手工方式进行建库;16、配置库的操作权限17、受控库的权限设置18、产品库的权限设置19、配置(标识)识别是配置管理员的职能,包括内容:(1) 识别需要受控的配置项;(2) 为每个配置项指定唯一性的标识号;(3) 定义每个配置项的重要特征;(4) 确定每个配置项的所有者及其责任;(5) 确定配置项进入配置管理的时间和条件;(6) 建立和控制基线;(7) 维护文档和组件的修订与产品版本之间的关系。20、配置管理计划的主要内容为:(1) 配置管理活动,覆盖的主要活动包括配置标识、配置控制、配置状态报告、配置审计、发布管理与交付;(2) 实施这些活动的规范和流程;(3) 实施这些活动的进度安排;(4) 负责实施这些活动的人员或组织,以及他们和其他组织的关系。21、配置状态报告也称配置状态统计,其任务是有效地记录和报告管理配置所需要的信息,目的是及时、准确地给出配置项的当前状况,供相关人员了解,以加强配置管理工作。配置状态报告应着重反映当前基线配置项的状态,以向管理者报告系统开发活动的进展情况。22、配置状态报告应该包含以下内容:(1)每个受控配置项的标识和状态。一旦配置项被置于配置控制下,就应该记录和保存它的每个后继进展的版本和状态。(2)每个变更申请的状态和己批准的修改的实施状态。(3) 每个基线的当前和过去版本的状态以及各版本的比较。(4) 其他配置管理过程活动的记录。23、配置审计的实施是为了确保项目配置管理的有效性,不允许出现任何混乱现象,例如:(1) 防止向用户提交不适合的产品,如交付了用户手册的不正确版本;(2) 发现不完善的实现,如开发出不符合初始规格说明或未按变更请求实施变更;(3) 找出各配置项间不匹配或不相容的现象;(4) 确认配置项己在所要求的质量控制审核之后纳入基线并入库保存;(5) 确认记录和文档保持着可追溯性。24、配置审计可分为功能性配置审计和物理配置审计;25、功能配置审计是进行审计以验证以下几个方面:(1) 配置项的开发己圆满完成(2) 配置项己达到规定的性能和功能特定特性(3) 配置项的运行和支持文档己完成并且是符合要求的26、物理配置审计是进行审计以验证如下方面:(1) 每个构建的配置项符合相应的技术文档(2) 配置项与配置状态报告中的信息相对应27、项目经理组织修改相关的配置项,并在相应的文挡或程序代码中记录变更信息。软考真题这部分知识相关的考题不难,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个印象考试的时候基本就都能答对了。1、配置审核的实施可以()。A.防止向用户交付用户手册的不正确版本B.确保项目进度的合理性C.确认项目分解结构的合理性D.确保活动资源的可用性2、软件配置管理受控制的对象应是(64),实施软件配置管理包括4个最基本活动,其中不包括(65)。(64)A.软件元素B.软件项目C.软件配置项D.软件过程(65)A.配置项标识B.配置项优化C.配置状态报告D.配置审计3、某软件开发项目的需求规格说明书第一次正式发布,命名为《需求规格说明书V1.0》,此后经过两次较小的升级,版本号升至V1.2,此时客户提出一次需求变更,项目组接受了变更,按客户的要求对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并通过评审,此时版本号应升级为(66)A.V1.3B.V1.5C.V2.0D.V3.04、基线由一组配置项组成,这些配置项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逻辑实体,是一组经过(62)正式审查、批准、达成一致的范围或工作产品,其主要属性一般主要包括(63)。(62)A、用户B、配置管理员C、配置控制委员会D、专家组(63)A、配置项、标识符、版本、流程B、配置项、名称、流程、日期C、名称、标识符、版本、日期D、配置计划、版本、状态、流程5、配置管理是软件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控制过程,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GB/T-《软件工程术语》的描述,以下关于配置管理基线的叙述中,()是不正确的。A、配置管理基线包括功能基线,即最初通过的功能的配置B、配置管理基线包括分配基线,即最初通过的分配的配置C、配置管理基线包括产品基线,即最初通过的或有条件通过的产品的配置D、配置管理基线包括时间基线,即最初通过的时间安排真题参考答案1、分析:配置审核的实施是为了确保项目配置管理的有效性,体现配置管理的最根本要求,不允许出现任何混乱现象,如:l防止出现向用户提交不适合的产品,如交付了用户手册的不正确版本。l发现不完善的实现,如开发出不符合初始规格说明或未按变更请求实施变更。l找出各配置项间不匹配或不相容的现象。l确认配置项已在所要求的质量控制审查之后作为基线入库保存。l确认记录和文档保持着可追溯性。参考答案:A2、参考答案:(64)C、(65)B3、分析:1)处于“草稿”状态的配置项的版本号格式为0.YZ,YZ的数字范围为01~99。随着草稿的修正,YZ的取值应递增。YZ的初值和增幅由用户自己把握。2)处于“正式”状态的配置项的版本号格式为X.Y,X为主版本号,取值范围为1~9。Y为次版本号,取值范围为0~9。配置项第一次成为“正式”文件时,版本号为1.0。如果配置项升级幅度比较小,可以将变动部分制作成配置项的附件,附件版本依次为1.0,1.1,……。当附件的变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配置项豹Y值可适量增加,Y值增加一定程度时,X值将适量增加。当配置项升级幅度比较大时,才允许直接增大X值。3)处于“修改”状态的配置项的版本号格式为X.YZ。配置项正在修改时,一般只增大Z值,X.Y值保持不变。当配置项修改完毕,状态成为“正式”时,将Z值设置为0,增加X.Y值。参见上述规则(2)。参考答案:C4、分析:基线(Baseline)由一组配置项组成,这些配置项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逻辑实体。基线中的配置项被“冻结”了,不能再被任何人随意修改(如:跟踪和控制变更)。基线通常对应于开发过程中的里程碑(Milestone),一个产品可以有多个基线,也可以只有一个基线。基线的主要属性有:名称、标识符、版本、日期等。通常将给客户的基线称为一个“Release”,为内部开发用的基线则称为一个“Build”。参考答案:(62)C、(63)C5、分析:2.基线baselinea)业已经过正式审核与同意,可用作下一步开发的基础,并且只有通过正式的修改管理过程方能加以修改的规格说明或产品;b)在配置项目生存周期的某一特定时间内,正式指定或固定下来的配置标识文件和一组这样的文件。基线加上根据这些基线批准同意的改动构成了当前配置标识;参见:分配的基线allocatedbaseline(2.57)、开发配置developmentalconfiguration(2.)、功能基线functionalbaseline(2.)和产品基线productbaseline(2.)。c)任何协议或在一给定时间赋予或固定的结果,如要变更,要求证明和批准。对于配置管理,有以下三种基线:功能基线——最初通过的功能配置;分配基线——最初通过的分配的配置;产品基线——最初通过的或有条件地通过的产品配置。参考答案:D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9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