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灾#基本概念
RTO(RecoveryTimeObjective)恢复时间目标。RTO是指灾难发生后,从系统宕机导致业务停顿之刻开始,到系统恢复至可以支持业务部门运作,业务恢复运营之时,此两点之间的时间。RTO可简单地描述为企业能容忍的恢复时间。
RPO(RecoveryPointObjective)恢复点目标。RPO是指灾难发生后,容灾系统能把数据恢复到灾难发生前时间点的数据,它是衡量企业在灾难发生后会丢失多少生产数据的指标。RPO可简单地描述为企业能容忍的最大数据丢失量。
造成多家跨国公司数据损毁
备份基础架构
一、什么是对象存储?将对象存储系统想像成一个没有目录和子目录的层次结构的文件系统。如果文件系统使用目录结构和文件名的组合来标识和定位文件,则存储在对象存储系统中的每个对象都会根据其内容获得唯一标识符(UID)。
然后,将唯一标识符(UID)用作识别和检索对象的方式。通过使用加密算法(例如SHA-1)运行文件的内容来创建唯一标识符(UID)(要了解SHA-1的工作原理,用户可以在此处通过插入任意数量的文本来创建自己的SHA-1散列)。任何项(例如文件、块、一组文件或块或一部分块或文件)可以存储为对象。
二、磁盘阵列
磁盘阵列将多颗硬盘通过RAID技术整合起来,提供足够大的存储空间和性能。
它相比与普通硬盘,可提供更高的读写性能和整合容量空间,并且在硬件上提供了多种类型的可靠性保护,是最基础的存储介质,在各类IT环境中均有大规模的使用场景。
三、高可用
高可用指普通单点故障不会造成系统整体架构的失效。
服务器高可用:双机热备、虚拟化、集群
存储高可用:双活存储
应用高可用:OracleRAC
网络高可用:冗余链路、冗余交换机
四、容灾与容错的目的及区别:
容灾(DisasterTolerance):就是在上述的灾难发生时,在保证生产系统的数据尽量少丢失的情况下,保持生存系统的业务不间断地运行。
容错(FaultTolerance):指在计算机系统的软件、硬件发生故障时,保证计算机系统中仍能工作的能力。
区别:容错可以通过硬件冗余、错误检查和热交换再加上特殊的软件来实现,而容灾必须通过系统冗余、灾难检测和系统迁移等技术来实现。当设备故障不能通过容错机制解决而导致系统宕机时,这种故障的解决就属于容灾的范畴。
五、完全备份(占用空间非常大):每天完成备份、易于管理;
六、累积增量式备份(数据恢复依赖上一次完全备份):每周一天完全备份、本周其余每天备份和完全备份的差异部分;
七、差异增量式备份(占用的空间最小,数据恢复慢):每周一天完全备份、周其余每天备份和上次备份的差异部分。
八、灾备能力等级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国家标准(GB/T-)是我国灾难备份与恢复行业的第一个国家标准。该标准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领导编制的,并于年1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了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应遵循的基本要求,适用于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的规划、审批、实施和管理,并参照国际标准SHARE78的7个层级定义,确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6个灾备能力等级要求。下面,概括性地介绍各个层级的内容:
1级:数据定时备份+异地存放。
2级:数据定时备份+异地设备冷备。
3级:数据定时备份+异地部分业务热备接管。
4级:数据定时备份+异地业务热备接管。
5级:数据实时备份+异地业务热备接管。
6级:零数据丢失+远程自动接管支持。
九、对象存储和块存储之间的巨大区别
对象存储中存储的每个对象都会自动复制到至少三个可用性云区域。这意味着自然灾害或其他灾难可能会占用两个可用性云区域,并且用户仍然会在对象存储系统中存储任何数据。它通常仅在单个可用性区域内进行复制,因此一次大的中断就有可能会破坏数据。
复制的工作方式也有很大不同。与云块存储和典型RAID系统的块级复制相比,对象复制是在对象级进行的。
对象也永远不会被修改。如果需要修改对象,则将其存储为新对象。如果启用了版本控制,则将对象的先前版本保存。如果不是,则只删除先前的版本。这与块存储非常不同,在块存储中,文件或块是就地编辑的,除非使用某种附加保护系统,否则以前的版本永远不会保存。
十、物理备份:核心是复制文件。如RMAN。
十一、逻辑备份:核心是复制数据。如EXP和EXPDP,DBLINK+CREATETABLEAS,常被应用于数据迁移的解决方案。
十二、对象存储最大特点是什么?
与其他存储产品最大不同在于,对象存储将数据作为对象进行管理,更适合图片、视频、音频这类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
对象存储就像海上货轮,具备扁平的存储结构,在读写数据的时候,不用层层查找和打开,根据匹配到的Index或者Key,就能快速找到并读取数据,更便于用户进行数据管理。且面对海量数据(几百TB甚至是PB级别),对象存储都能轻易存储
十三、等保第3级是什么?
数据容灾备份第3级:活动备援中心
在相隔较远的地方分别建立两个数据中心,它们都处于工作状态,并进行相互数据备份。当某个数据中心发生灾难时,另一个数据中心接替其工作任务。这种级别的备份根据实际要求和投入资金的多少,又可分为两种:①两个数据中心之间只限于关键数据的相互备份;②两个数据中心之间互为镜像,即零数据丢失等。零数据丢失是要求最高的一种容灾备份方式,它要求不管什么灾难发生,系统都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所以,它需要配置复杂的管理软件和专用的硬件设备,需要投资相对而言是最大的,但恢复速度也是最快的。
十四、快照技术
远程镜像技术往往同快照技术结合起来实现远程备份,即通过镜像把数据备份到远程存储系统中,再用快照技术把远程存储系统中的信息备份到远程的磁带库、光盘库中。快照是通过内存作为缓冲区(快照cache),由快照软件提供系统磁盘存储的即时数据映像,它存在缓冲区调度的问题。
十五、互连技术
基于IP的SAN的远程数据容灾备份技术,利用基于IP的SAN的互连协议,将主数据中心SAN中的信息通过现有的TCP/IP网络,远程复制到备援中心SAN中。当备援中心存储的数据量过大时,可利用快照技术将其备份到磁带库或光盘库中。这种基于IP的SAN的远程容灾备份,可以跨越LAN、MAN和WAN,成本低、可扩展性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基于IP的互连协议包括:FCIP、iFCP、Infiniband、iSCSI等。
十六、异地容灾
异地容灾
存储系统型异地容灾顾名思义是基于存储系统(光纤磁盘阵列、NAS)的模式。通过存储系统内建的固件(firmware)或操作系统,通过IP网络或DWDM、光纤通道等传输介面连结,将数据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复制到远端。
十七、灾备的三个层次
这里提出了三个概念:数据、应用、业务。根据恢复等级与需要的成本投入,灾备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等级,我们可以用三个嵌套的同心圆表示,从数据级灾备、应用级灾备到业务级灾备,业务恢复等级逐步提高,而需要的投资费用也相应增长。
十八、容灾与灾难恢复的区别:
灾难恢复(DisasterRecovery):指的是在灾难发生后,将系统恢复到正常运作的能力。
容灾(DisasterTolerance):强调的是在灾难发生时,保证系统业务持续不间断地运行的能力。
说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