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6月27日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新版方案对中高低风险地区的划分标准做了更新,特别是“低风险地区”的定义有了新的变化。
高风险区连续10天无新增可降到低风险区
在第九版防控方案中,高风险区是指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活动地等区域。高风险区原则上以居住的小区或者村为单位划定,可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进行研判、调整风险区域范围。高风险区采取“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的封控措施。
高风险区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者可以降为中风险区,之后如果连续3天没有新增感染者,可降为低风险区。对跨区域外溢的高风险区人员,采取7天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在集中隔离的第1、2、3、5、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第九版方案中关于“高风险区”的定义和管控要求
中风险区则是指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停留和活动一定时间,且可能具有疫情传播风险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
中风险区采取“人不出区、错峰取物”的管控措施。如果连续7天没有新增感染者,可降为低风险区。对跨区域溢出的中风险区人员,采取7天居家医学观察,在居家医学观察期间第1、4、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如果不具备进行居家隔离条件的,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第九版方案中关于“中风险区”的定义和管控要求。“低风险区”定义变化人员离开所在地应持48小时核酸
方案明确,中高风险区所在的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划定为低风险区。低风险区采取“个人防护、避免聚集”的防范措施。低风险区域人员离开所在的地区或城市,应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防控方案明确,“对跨区域外出的低风险区域人员,不需要采取隔离管控措施,但要求3天内完成两次核酸检测,并做好个人健康监测。”
第九版方案中关于“低风险区”的定义和管控要求
发生疫情后的县(市、区、旗)所有中高风险区解除后,所在的县(市、区、旗)全域实行常态化防控措施。
同时,第九版防控方案还明确规定,在疫情处置过程中,如果个别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对居住地、工作地、活动区域的传播风险较低,密接人员已经及时管控,经研判,没有社区传播风险,那么也可以不划定风险区域。
在新版防控方案发布之前,中国有2套风险区域的划分标准。一套是高中低风险区的划分;另一套是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的划分。新版防控方案将两类风险区域划定标准和防控措施进行衔接对应,统一使用中高风险区的概念,形成新的风险区域划定及管控方案。
密接管控时间缩短为7+3发生大规模疫情时可实施5+5
此前,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的隔离管控时间为“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隔离管理期限自末次暴露后算起,解除集中隔离后应“点对点”闭环返回至居住地。
按照新版方案,“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第1、2、3、5、7天和居家健康监测第3天核酸检测,采集口咽拭子”,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前不要求双采双检。
此外,新版方案也明确,密接的密接管控措施从“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4、7天核酸检测。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防控方案明确,发生较大规模疫情时,为缓解集中隔离点资源严重不足,对密切接触者可采取“5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5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措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2、3、5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2、5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一图读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